top of page

联合国人工智能决议:雄心有余,牙齿不足

AI moves fast, diplomacy crawls—will the UN be left behind?
人工智能高速前进,外交却步履蹒跚——联合国会被甩在后面吗?
艾哈迈德·法希(Ahmed Fathi)

作者:艾哈迈德·法希(Ahmed Fathi)


纽约联合国总部我曾为联合国通过关于人工智能(AI)的决议(文件 A/79/L.118)而感到兴奋——这被视为国际社会终于认真对待人工智能治理的一个重要信号。然而仔细审视细节后,我的兴奋逐渐冷却。这一决议宏伟在纸面上,却在执行上乏力:它建立了新的机制,产出报告和对话,但却回避了最棘手的问题。


在大会大厅内,这项“人工智能决议”被吹捧为里程碑。它设立了一个由 40 名专家组成的“人工智能独立科学小组”,负责评估风险、机遇和影响;同时启动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对话”,旨在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弥合数字鸿沟。许多代表称其“历史性”:77国集团和中国的代表强调,如果人工智能能够“负责任、包容性地部署”,就能在教育、卫生和数字经济方面带来变革——前提是治理必须公平并兼顾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欧盟代表丹麦则称,这一成果证明联合国依然具有相关性,赞扬科学独立性和多方参与对加强全球能力的重要作用。


联合国秘书长在“联合国@80”改革简报会上向会员国代表发表讲话。
联合国秘书长在“联合国@80”改革简报会上向会员国代表发表讲话。

然而,华丽的辞藻难掩实质的缺失。这份人工智能决议再次暴露出会员国的“形式大于内容”的老毛病。正如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联合国 80 周年”改革简报中所警告的那样:联合国习惯于通过雄心勃勃的任务授权,但缺乏相应的资源与政治意愿去落实。人工智能决议恰好契合这种模式——宏大而空洞,范围有限,缺乏执行力。


最明显的缺陷,是公然将军事人工智能排除在外。自主武器、人工智能监控、算法战争,恰恰是风险所在。将这些问题排除在国际对话之外,并不是战略克制,而是刻意回避——为了维持表面共识,牺牲了现实意义。


同样令人担忧的是资金模式。该决议依赖于自愿捐助,往往来自它本应监督的跨国企业。即使有透明条款,金钱依然能够悄然扭曲议程,而企业资金从来不会毫无条件。决议还动情地谈到要“弥合人工智能鸿沟”,但没有真正的融资与技术转让,这些承诺只会停留在纸面上。对许多全球南方国家来说,这并非抽象的辩论——这意味着孩子们的课堂依然缺乏数字工具,医院无法获得人工智能诊断,经济仍然被迫在场外观望,而规则则由少数大国与企业来制定。


当然,这份人工智能决议值得肯定,它至少承认了人工智能治理的紧迫性,并提供了对话的平台。但承认并不等于行动。除非会员国敢于直面军事人工智能,兑现资金承诺,并摆脱对“象征性对话”的依赖,否则它无法真正塑造人工智能的未来。


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远超外交。如果联合国继续把“讨论”当成“治理”——重蹈其在联合国 80 周年改革辩论中暴露的任务过载老路——它将在自己声称领导的领域陷入边缘化。前路已然清晰:要么赋予人工智能决议真正的“牙齿”,要么眼看未来被大国与逐利企业书写,而全球公平则被抛在脑后。


艾哈迈德·法希(Ahmed Fathi)是联合国记者、全球事务分析师、《美国优先,世界分裂:特朗普2.0的影响》一书作者。他长期撰写关于外交、多边主义、权力认知与塑造全球未来的政治评论。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