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北京上合峰会:多边主义的压力测试

北京的灯光标识映照着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彰显中国在全球格局变化之际迎接各国领导人的筹备。
北京的灯光标识映照着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彰显中国在全球格局变化之际迎接各国领导人的筹备。.
艾哈迈德·法西(Ahmed Fathi)

作者:艾哈迈德·法西(Ahmed Fathi)


纽约讯—上海合作组织(SCO)在西方媒体的头版新闻中并不常见,但或许应该如此。该组织成立于2001年,最初是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之间为缓解边境紧张、建立互信而设立的一个区域性论坛。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区域组织。其成员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对话伙伴则从埃及延伸至波斯湾。从一个区域安全俱乐部起步,上合组织正在逐渐转变为塑造全球贸易、能源,甚至数字治理规则的平台。(上合峰会)


本周,北京迎来了上合组织年度峰会——而参会名单本身就说明了一切。共有20位国家元首出席,其中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伊朗总统马苏德·佩泽希基安以及印度总理莫迪。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的参与。他的到来使会议超越了区域层面的政治,成为一个全球舞台——一次检验多边主义在分裂世界中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的测试。


为什么上合组织如今重要


多年来,西方分析人士常将上合组织视为“空谈俱乐部”——言多行少。但在当今支离破碎的全球格局中,这种看法越来越显得目光短浅。上合组织代表了全球近一半人口,其中包括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和主要能源生产国。更重要的是,它为非西方国家提供了一个协调战略、发挥影响的平台,而无需美国在场。


如今,上合的议题已远超反恐,涵盖粮食安全、能源通道、数字主权以及能够重绘欧亚贸易格局的基础设施走廊。当拥有如此庞大人口和资源的领导人聚在一起时,这不仅是象征性的场面,而是试图设计一种新的世界秩序蓝图。

美国的缺席


如往常一样,美国显然缺席。华盛顿从未加入上合组织,并且长期以来都抱持怀疑态度。在特朗普执政时期,这种怀疑更演变为公开的对抗。对美国战略界而言,上合就像是北约的对立面,一个美国的对手们能够自由协调的舞台。


我在著作《美国优先:分裂的世界,特朗普2.0的影响》中写道:“特朗普并不寻求重塑多边机制——他试图将其边缘化,以交易式的双边协议来满足美国的即时利益。” 这种理念几乎不给美国与中、俄、伊朗乃至朝鲜同场合作的空间。


华盛顿的政策选择主要是施压:对中印加征关税,对俄伊实施制裁,对朝采取强硬路线。但这种策略带来后果——通过拒绝参与,美国实际上在让出舞台。正如我在书中警告过的:“当美国退出多边平台时,就会留下真空,其他力量会填补,并在没有华盛顿同意的情况下改写规则。” 这个真空正在被北京、莫斯科和新德里迅速填补。

包括普京、莫迪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内的欧亚领导人齐聚北京出席上合峰会——这是对多边主义的一次重要考验。
包括普京、莫迪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内的欧亚领导人齐聚北京出席上合峰会——这是对多边主义的一次重要考验。

联合国的微妙姿态


这就是为什么古特雷斯秘书长的到来意义重大。他的出席不是例行公事,而是深思熟虑的选择。在安理会被否决权和大国对抗拖入僵局的当下,古特雷斯正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联合国不能忽视正在崛起的权力中心。


通过现身北京,他提醒世界联合国应当是普遍性的,而不仅仅是西方的。但这一动作并非没有风险。有人可能认为,他的出席等于承认一种将联合国边缘化的替代秩序。问题在于,古特雷斯能否利用上合的平台,将区域机制引向联合国,还是会沦为他人舞台上的“旁观者”。


全球合作的疲态


事实是:多边主义并未消亡,但已显疲态。它被否决、承诺落空和信任缺失所拖累。各国领导人正在寻找新的对话与行动场所,即便这些平台并不完美。这也是上合组织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原因。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辩论常常像卡在了时间的琥珀中,重复上演。在北京,本周的会议却在书写一份不同的剧本——在这份剧本中,美国不再是默认的中心,“规则秩序”的定义由非西方声音主导。对全球一半人口来说,这不仅是吸引人的选择,更是一种迫切需要。


未来的考验


上合峰会绝不仅仅是一场聚会,而是一场压力测试:多边主义能否适应权力东移、美国不再居中的世界。如果联合国能够及时介入这些新兴空间,它或许还能扮演桥梁的角色。如果不能,我们可能会回望这样的会议,视其为全球秩序开始决定性偏离纽约的转折点。

当北京铺开红毯,上合发出的信息很明确:多边主义的未来,

留言


bottom of page